明朝初期,燕王朱棣以“清君侧”为口号,率兵起义反对侄子建文帝朱允炆,并最终通过一场血腥的政变篡位成功,登基为帝。相比当时只是一个藩王的朱棣,作为皇帝的建文帝朱允炆原本具备更强的权力和资源优势,然而,他最终却在战败之后下落不明,皇位也被自己的叔叔篡夺。建文帝的失败,至今仍然是历史上的一个谜。有人认为是他急于削弱藩王势力、准备不足;也有人指出,建文帝信任错误的将领李景隆,导致了整场战局的崩溃;另有学者认为,朱元璋当年杀害了名将蓝玉,使得建文帝失去了忠诚可靠的军事支柱。其实,建文帝手下也不乏有才能的将领,如盛庸、平安等,他们在与燕军的多次交锋中,曾让朱棣陷入困境,甚至差点丧命。值得一提的是,徐达的长子徐辉祖,虽然是朱棣的小舅子,却始终忠心耿耿于建文帝,曾带领军队大胜燕军。可惜,尽管他一度取得显著战功,最终仍未能挽回败局。
根据《明史》的记载,徐辉祖原名徐允恭,身材高大,气宇轩昂。早年就以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品德,获得了在左军都督府的职位。洪武十八年(1385年),父亲徐达因病去世,四年后,作为长子,他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。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,明太祖朱元璋在去世的太子朱标之孙朱允炆继位后,任命徐辉祖为太子太傅,极为器重他。为了避讳,他将自己的名字“允恭”改为“辉祖”。而根据《明太祖实录》的记载,早在洪武二十二年(1389年),徐辉祖便被派往常德练兵以防备外敌,接着又在湖广地区检查士兵,直至年底才返回京城。
展开剩余69%在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,徐辉祖再次前往陕西训练兵士,之后与姐夫燕王朱棣共同协作,成功剿灭了北元降将阿鲁帖木儿等人的叛乱。此后的数年,徐辉祖先后在浙江防倭,在陕西训练军队,筹备征讨西番,还曾在国子监担任监考官,经历了丰富的军政历练。通过与朱棣的多次合作,徐辉祖不仅在作战经验上得到了提升,更对燕王府的兵力和将领情况有了深入了解。
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,朱元璋去世,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,任命徐辉祖为太子太傅,倍加重用。次年,燕王朱棣派遣三位儿子前往京城祭奠朱元璋,作为削藩的一部分,兵部尚书齐泰建议趁机将他们扣押,作为人质。然而,建文帝的亲信黄子澄认为这种做法会激怒朱棣,主张放弃此计划。面对不同的意见,建文帝决定再次听取徐辉祖的建议。徐辉祖认为,在朱棣的三个儿子中,唯一需要警惕的是朱高煦,因为他性格刚烈,忠诚心不足,而且极有可能在未来叛父篡位。于是,徐辉祖建议只扣留朱高煦,其他两位儿子可释放。然而,最终这一决定在徐增寿和驸马王宁的劝说下被放弃,这一消息也最终传到了朱棣耳中,加快了他起兵的速度。
建文三年(1401年),李景隆在白沟河惨败,建文帝的军队死伤惨重,徐辉祖亲自带领三万大军前去援助,成功保护了残兵撤退。次年,徐辉祖又在齐眉山一战中大破燕军,暂时迫使朱棣后退。然而,当燕军北撤后,建文帝急忙召回徐辉祖,导致了一些原本可以立足的将领因孤立无援而败北。随着燕军重新南下,虽然徐辉祖在浦子口取得了战果,但因水师指挥官陈蠧投降,燕军顺利渡江,攻入南京。大势已去,徐辉祖没有选择迎接胜利的朱棣,而是独自前往父亲徐达的祠堂沉思。
最终,朱棣派人将徐辉祖抓捕,并强迫他写下罪状。徐辉祖寡言不语,只写道自己是开国功臣徐达之子,依照律法应免死。尽管朱棣心生愤怒,但考虑到徐辉祖的身份,最终只将他削去爵位软禁终老。永乐五年(1407年),徐辉祖在软禁中去世,年仅四十多岁。有传言称他可能自尽,但无确凿证据。时至万历年间,明神宗为纪念忠臣设立祠堂,徐辉祖位列其中。南明朝廷亦追封他为忠义之臣,授予太师之职,并谥号“忠贞”。
综上所述,徐辉祖虽然不像父亲徐达那样声名显赫,但他在与燕军的多次交锋中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,一度让朱棣尝到苦头。尽管身为朱棣的小舅子,徐辉祖始终忠诚于建文帝,毫不偏私,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忠诚与正直。若非靖难之役,凭借徐辉祖在北方的征战功绩,他或许能与父亲并肩立下赫赫战功。然而,命运却让他在最后的岁月里度过了屈辱的软禁生涯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信通配资-配资投资平台-股票配资链接-配资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